咽部脊索瘤

咽部脊索瘤

概述:脊索瘤起源于胚胎脊索残余。胚胎3~4个月时,脊索发育成节段,以后逐渐被吸收,若有残余,出生后在某些因素作用下,残余上皮迅速增生形成脊索瘤。脊索瘤可发生在颅底和脊柱,颅底脊索瘤发生于颅底斜坡处的蝶枕联合处,肿瘤可向周围组织生长,向上累及蝶鞍内、鞍旁及蝶窦,向下累及鼻咽部,向后压迫脑干、颅神经及基底动脉。本病好发于中年男性,属低度恶性肿瘤。

流行病学

流行病学:脊索瘤占骨恶性肿瘤的近4%,约1/3发生在颅底,一小部分可能累及鼻咽和(或)鼻窦。好发于男性。病人主要是成年人,但也见于儿童。

病因

病因:来自胚胎脊索的残余,退化的脊索通常都嵌入蝶骨和枕骨内,但部分可向腹侧折入咽壁,其与咽部上皮融合处的细胞有迅速增长的潜力,在某些诱因的作用下,可形成脊索瘤,是一种罕见的低度恶性肿瘤。

发病机制

发病机制:显微镜下可见典型的空泡细胞和黏液基质,瘤细胞被纤维组织分隔成小叶状,瘤细胞大小不一,呈多角形、圆形或不规则形。

临床表现

临床表现:因肿瘤所在部位及扩展方向而异。突出于鼻咽腔者主要有进行性鼻塞、闭塞性鼻音、夜间鼾声、嗅觉障碍、脓性鼻涕、耳鸣、听力障碍等,较少发生鼻出血。因多同时有斜坡、鞍区等颅中窝底骨质破坏、甚至向颅内扩展,故尚可发生Ⅱ、Ⅲ、Ⅳ、Ⅴ、Ⅵ脑神经损害,以致引起眼运动神经综合征。发自一侧斜坡及颈椎者,主要表现为咽部肿块(包括咽后及咽侧间隙肿块),甚至Ⅸ、Ⅹ、Ⅺ、Ⅻ等后组脑神经症状,如咽部阻塞感、呼吸不畅、吞咽困难、声嘶、语音改变等。
    检查可见鼻咽顶后壁下塌,甚至与软腭背面相靠,使鼻咽腔明显缩窄,甚至闭塞。或见口咽、喉咽后壁侧壁有肿块突起。肿块表面多覆以有露张血管的正常黏膜,基底广,不活动,触之稍硬,可有囊性胶冻感。有的还可使软腭、扁桃体区前移,或从下颌下隐约触及肿块。

并发症

并发症:可有吞咽下不适及出现呼吸困难。肿瘤向颅内发展,可出现颅神经受累的症状。

实验室检查

实验室检查:脊索瘤呈典型的分叶状生长,呈多角形或卵圆形的肿瘤细胞在黏液样的背景中排列成条索状、分叶状及片状。细胞核呈典型的圆形、一致,但有时呈多形性。细胞质丰富呈嗜酸性,有时透明。空泡细胞多少不等。肿瘤细胞对细胞角蛋白、EMA及S-100蛋白均表达阳性。

其他辅助检查

其他辅助检查:X线检查包括平片、断层、干板照相、颈动脉造影,特别是CT对本病诊断有重要价值。干板照相可了解软组织及向咽部扩展情况。颈动脉造影主要显示该肿瘤为非血管性,并位于硬脑膜外。

诊断

诊断:除病史与检查外,主要靠病理检查确诊。病理组织学上肿瘤由典型的空泡细胞及黏液间质所组成,其特点为分叶结构,细胞呈不规则条索状、团块状或假腺泡状生长,还可形成巨大空泡的合体细胞。由于肿瘤组织学变异很大,加之有时组织取材不当,易误诊为黏液腺癌、黏液性软骨瘤、类软骨瘤混合瘤软骨肉瘤等。磷钨酸-苏木精(PTAH)与网状染色有助于鉴别。另外,因肿瘤表面覆盖有椎前肌肉或筋膜,故经鼻或经口的肿块表浅钳取活检,甚至黏膜切开后钳切不深的活检都可能为阴性,因此应强调临床综合判断。

鉴别诊断

鉴别诊断:凡发现斜坡、蝶骨区及上部颈椎有广泛骨质破坏的,结合临床所见,均应想到本病的可能,但也正是此点,最易与鼻咽癌相混淆。经临床综合判断怀疑为本瘤的,最好考虑手术探查。主要的鉴别诊断包括上皮细胞肿瘤(如黏液瘤、唾液腺肿瘤、低分化癌)及软骨肉瘤。分叶状结构、空泡细胞和S-100蛋白弥漫强阳性表达,有助于区分脊索瘤和癌。软骨肉瘤对细胞角蛋白表达阴性。

治疗

治疗:因常有颅底骨质破坏,手术不易彻底。最好采用以手术为主的综合治疗。有多种手术径路可供选择,包括:
    1.经鼻中隔蝶窦径路  适用于活检或切除局限于斜坡上份的小型肿瘤。
    2.经腭径路  适用于活检及切除局限于斜坡及蝶骨体中线的肿瘤。
    3.颞下径路  适用于已扩展到颞骨岩部的肿瘤。
    4.翼颌切开径路  切除上颌窦外侧壁后,切除大部翼腭窝内容物,以电钻磨去翼板,暴露蝶窦和上份斜坡。适用于切除侵犯上半部斜坡,并向外侧扩展的肿瘤。
    5.经上颌骨次全切除,加切除部分颧骨、喙状突、鼻甲、筛窦、蝶窦、鼻中隔后份、翼板,切口向前腭弓及咽侧壁延伸,进入咽后间隙,适用于侵犯蝶骨、1~5颈椎,以及咽鼓管和颈动脉骨管之间颅底的肿瘤。

预后

预后:脊索瘤为低度恶性肿瘤,远处转移极少见,鼻咽部的脊索瘤通常给予放疗,因为其特殊的解剖部位,完全手术切除实际上是不可能的。

预防

预防:

轻触这里
关闭目录

目录

Copyrights 2005-2022 导医网 版权所有